4月20日,《跨境人民幣觀察》2024年第四季度問卷成果展示交流會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,與會人士就關稅沖擊下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進行探討。
會上發(fā)布的《跨境人民幣觀察》2024年度第四季度報告顯示,約68%的企業(yè)涉足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(yè)務,53%參與外匯交易業(yè)務。該報告同時顯示,外資企業(yè)跨境人民幣業(yè)務參與度全面增長,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使用率從68%增至77%,與第三方國家(非華、東道國)企業(yè)貿易/投融資業(yè)務中使用人民幣支付結算的比例從40%升至48%,顯示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。
人民幣結算需求上升
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、紀委書記何鵬程表示,當前全球經濟格局面臨變革,貿易保護主義和美國所謂“對等關稅”措施給國際貿易和金融穩(wěn)定帶來挑戰(zhàn),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面臨新機遇。
在交通銀行發(fā)展研究部副總經理鄂永健看來,“對等關稅”沖擊全球貿易秩序,美元信用基礎削弱,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上升。比如,全球金融市場震蕩疊加匯率波動,企業(yè)匯兌風險加劇,人民幣結算需求上升。
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同樣認為,美元匯率波動和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,會增加對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需求。
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江表示,當前全球化體系面臨重構,美國國債等安全資產的信用因自身政策動蕩受到質疑,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歷史性機遇,需把握全球供應鏈重構與企業(yè)“走出去”的趨勢,將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推進到貿易、金融、投資“三足鼎立”的新格局。
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
徐明棋表示,短期內,應利用美國高關稅帶來的市場變化,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,放松跨境投融資和資產配置的監(jiān)管,采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。中期來看,應從管道式開放向制度型開放過渡,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,增強金融市場的開放度和競爭力。
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長馬文杰表示,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需依托中國主導的應用場景,重點從融資與投資角度發(fā)力。其中,融資角度,應激活境外人民幣市場流動性,提升境外人民幣市場對“走出去”企業(yè)的融資支持,進一步增強境外金融機構及企業(yè)持有人民幣的意愿。投資角度,應利用中國龐大債券市場優(yōu)勢吸引國際資本,進一步擴大中歐共同分類目錄支持的綠債市場,同時依托中國在全球航運和大宗貿易的規(guī)模優(yōu)勢,大力推動大宗商品、航運等領域的現貨及期貨的人民幣結算,增強定價權。
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、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表示,人民幣國際化應從實際應用出發(fā),重點在以下四個方向發(fā)力:在周邊國家、中東以及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等區(qū)域推動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;通過“貨幣橋”(mBridge)推動本幣直接結算;完善CIPS體系,打通跨境支付“最后一公里”;長期而言,人民幣國際化還需依托科技驅動的高質量發(fā)展,不斷提升幣值穩(wěn)定性和資產吸引力。
校對:劉榕枝